4月28日上午,在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6楼会议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汪卫华研究员为材料学院的师生做了“非晶合金材料的合成、结构和物性”的报告。柳林教授等参加了报告,会议由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军主持。
汪卫华研究员首先对非晶合金做简要的介绍,谈了非晶与晶体,准晶及纳米晶的区别和联系。指出非晶形成机理,室温脆性及形变断裂机理是该领域的核心问题。同时强调非晶形成机理是本领域最核心的科学问题,而室温脆性是限制非晶应用的最大难题。
之后,汪卫华研究员就物理所围绕非晶形成机理的核心的科学问题开展的研究做了详细的报告。汪卫华研究员谈到,已有的大量实验数据表明,能够形成非晶合金的材料,在急冷时,约10K的温度区间,过冷液体粘度发生了急剧变化(1013),原子迅速冻结,而形成玻璃结构。由于非晶合金是无序结构,对其结构的观测、描述是公认难题。而模量可敏感反映结构的变化,因此可以从弹性模量的角度来认识非晶合金。他们建立了模量判据,通过调控组元来调控非晶合金模量,进而控制材料的性能。建立了模量与玻璃转变,非晶形成和性能的关系。在非晶合金结构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另辟新径,通过模量判据,物理所开发了一系列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的非晶材料。其中金属塑性的发明,入选2005年中国十大稀土研究进展和2005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新闻。又进一步通过调制成分得到非均匀结构,提高泊松比而产生高密度得剪切带,获得了超大塑性、高强度非晶合金材料,相关工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被美国探索杂志选为2007 Top100 science stories,同时入选了2007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最后汪卫华研究员就物理所在建立模量判据对认识非晶形成机理,开发新型非晶合金及解决非晶脆性难题方面做了小结。
汪卫华研究员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了在座的每个人。会后,同学们和老师又针对报告中一些疑问进行了提问,汪卫华研究员均作了一一解答。
最后李建军主任做了总结,非常感谢汪卫华研究员能到重点实验室来做了这么精彩的报告,希望能与汪卫华研究员就非晶合金的应用,尤其是成型方面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